从监管共识到实体融合:香港数字资产政策2.0背后的全球机遇
在全球数字资产监管日渐趋严的背景下,香港正在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不止于「包容创新」,更着眼于将数字资产深度嵌入实体经济与金融基建。2025年6月26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布《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在首份政策文件基础上全面升级,从「监管统一」、「产品常规化」到「跨境协作」与「人才扶持」,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政策自信与全球视野。
对于律师、税务顾问、资产管理人、投资促进官员及跨境基金架构设计者而言,这份政策不只是监管层面的一份声明,而是香港如何将Web3概念转化为制度支持、税务激励与金融工具创新的实操蓝图。
统一监管架构:从碎片化走向法规整合
香港提出,将由证监会作为数字资产交易与託管服务的主责监管机构,金管局则负责对银行层面的相关活动进行前线监管。这不仅有助于避免监管套戥,更为跨境参与者提供了清晰而可预测的合规路径。
「以投资者保障为核心,建立统一且全面的监管框架,将为香港市场提供清晰可行的操作环境」,文件中指出。
对于正在评估数字资产进场策略的境外资产管理机构与家族办公室而言,这种「相同业务、相同风险、相同监管」的制度逻辑,无疑提供了一个有制度支撑的亚太切入点。
代币化债券常规化:从概念验证迈向制度建设
2023年与2024年,香港政府已成功发行两笔合计约68亿港元的代币化绿色债券,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关注。如今,政策明确提出「将代币化债券纳入常规发行体系」,并将探索不同币种与期限,甚至鼓励结合数字货币提升清算效率。
此举的意义不止于产品创新,更意味著未来本地甚至区域内的公私部门融资工具,将可能具备「智能合约 + 跨境支付」的双重属性,从而加快债券市场数字化进程,拓宽国际投资者可及性。
实物资产数字化:从贵金属到新能源
相比许多仍聚焦于「比特币ETF」的市场,香港政策视野显然更为开阔。文件提到,将推动电动车充电收益权、太阳能板、黄金、有色金属等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并明确鼓励应用于仓储物流追踪与全球可持续供应链监管中。
这意味著:
对于从事供应链金融、贸易保险或商品託管业务的参与者,香港正积极打造一个可嵌入实体资产的数字资产场景;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已将香港纳入其全球交收体系,政策更提出探索以「代币作为全球货仓识别标籤」的路径,打通数字资产与实物商品监管的最后一公里。
稳定币:从「支付工具」走向制度支持
2025年8月1日,香港将正式实施稳定币发行人监管制度,涵盖储备资产、稳定机制与赎回流程等核心要素。这项制度不仅是合规化的开端,也为跨境贸易支付、政府支付创新甚至CBDC落地提供了制度支撑。
对于涉足全球供应链、B2B支付、出口信保等领域的企业与平台,这是一个具备法律可信度的「数字支付实验场」。政策亦明确表示,政府自身也将试点使用稳定币进行付款,这一信号不容小觑。
税务与ETF豁免:政策「真金白银」支持
明确代币化ETF转让亦可享有印花税豁免,为资产管理人提供了制度红利;
拟扩大私募基金与家族投资工具所持有的指定数字资产可享利得税豁免,预计将于2025/2026课税年度生效。
这对在香港设立家办、离岸基金结构或SPV的国际投资人来说,无疑提供了税务规划与产品创新的双重空间。
数字基建与人才:从制度到生态
数码港将推出针对区块链与数字资产的专项资助计划,重点支持具「应用潜力与示范价值」的项目,同时整合技术配对、监管科技与网络安全基建。
香港交易所也已推出亚洲首批比特币及以太币现货价格指数,提供区内报价基准。
在人才方面,透过与大学、国际机构合作,香港正试图建立一个涵盖区块链、AI、金融工程与监管科技的複合型人才库,为金融创新提供持续驱动力。
为何值得关注?
对于中国内地的政府投资促进部门、区域金融中心、专精特新企业海外架构者,以及对全球资产配置敏感的律所与会计师事务所,这份《政策宣言2.0》意味著:
香港正构建一个具备监管、清算与法律合规优势的数字资产落地场域;
在区块链基础设施、RWA资产转换与跨境金融商品标准化方面具先行优势;
具备政策稳定、合规稳定与税收清晰性,有助于中资企业及结构性基金运营在此落地。
原文链接:
香港特区政府|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2025年6月26日)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