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續簽本幣互換協議,釋放全球金融穩定與人民幣國際化雙重信號
本文包含AI辅助创作内容
5月13日,在全球目光聚焦中拉經貿合作的重要時刻,中國人民銀行與巴西中央銀行續簽本幣互換協議,金額高達1900億元人民幣/1570億巴西雷亞爾,協議有效期五年,經雙方同意可延展。這一協議的簽署不僅具有重大的象徵意義,更是中巴深化金融戰略協同、共建穩定國際金融秩序的重要落子。
在當前國際形勢下,全球多極化趨勢愈加明顯,美元霸權所帶來的外溢風險日益受到各國警惕。中巴本幣互換協議的續簽,不僅將直接推動人民幣在巴西及整個拉美市場的使用深化,也凸顯出全球“去美元化”進程中的關鍵節點意義。
本幣互換協議最初起源於金融危機時期的流動性應急機制安排,其核心在於通過貨幣互換增強各國央行應對市場波動的能力。中國人民銀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陸續與全球主要經濟體簽署本幣互換協議,截至目前,已與32個國家和地區達成協議,總規模約4.5萬億元人民幣,覆蓋全球六大洲。
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人民幣國際化水準的提升,本幣互換的功能早已超出“危機應對”的範疇,逐漸轉向戰略性協同合作工具。特別是在當前美元貨幣政策外溢效應頻發、美聯儲加息週期尚未見底的背景下,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成為全球“金融安全網”的有力補充。其作用不僅限於提供短期流動性,更是在制度安排層面為貿易投資穩步運行奠定堅實基礎。
巴西作為拉丁美洲最大經濟體,不僅資源豐富、產業多元,更是“金磚國家”框架下與中國長期戰略協作的重要夥伴。過去15年,中國始終是巴西第一大貿易夥伴。2024年中巴雙邊貿易額已超過1500億美元,中國大量進口巴西的大豆、礦產、原油等大宗商品,同時對巴出口機電設備、新能源產品等製成品,產業互補性強,貿易需求穩定。
在此基礎上,雙方央行推進本幣互換合作,體現出高層戰略互信與金融制度層的深度融合。這種機制安排,為兩國企業在面對美元波動、匯兌成本上升等不確定因素時,提供了穩定的本幣結算和融資管道,有效降低跨境交易成本、緩解結算風險。
對中資銀行而言,此類協議的制度支持將提升人民幣跨境金融產品在巴西的接受度,也有助於推動更多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開拓拉美業務。在人民幣結算、貿易融資、本幣債券發行等多個金融子市場,中巴本幣互換機制都可能成為關鍵的制度支撐點。
人民幣國際化不走“美元複製”路線,而是強調“實用主義+制度互信”的獨特路徑。在這一邏輯下,推進跨境人民幣使用的核心,在於“可獲得性、可用性、可回收性”三個維度的持續提升。而本幣互換協議正是支撐這三大核心要素的關鍵基礎。
根據背景資訊,香港金管局於2025年初已啟動1000億元人民幣規模的人民幣貿易融資流動資金安排,實質上也是央行互換機制的下沉應用。從市場回饋來看,香港本地銀行使用積極,企業融資便利顯著提升。對比之下,巴西央行在中巴本幣互換協議框架下,完全可以構建類似人民幣融資工具,為巴西本地企業在對華出口、合作專案融資中提供“人民幣直接融資通道”。
未來若人民幣在巴西市場的流動性進一步增強,巴西的商業銀行及企業將更有動力在中巴貿易中主動採用人民幣結算,而非傳統的美元中轉路徑。這一過程,將在實質上減少對美元的路徑依賴,提高交易效率,也有助於人民幣在拉美整體區域的“圈層擴散”。
從全球角度看,中巴本幣互換協議的續簽,其實是新興經濟體在重塑全球金融秩序過程中的一個縮影。過去幾十年,全球金融市場對美元的高度依賴曾被視為理所當然,但近年來,包括中國、巴西、印度、沙特等多個新興國家都在探索以本幣結算、本幣融資為基礎的金融合作新路徑。
中國人民銀行與海外央行的本幣互換網路,正是在這一轉型過程中扮演“穩定器”與“促進器”雙重角色。中巴貨幣合作的深化,為人民幣與拉美區域本幣之間構建“貨幣通道”打下了基礎,也將為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框架外的海外市場拓展帶來更大金融保障空間。
對於關注國際市場走勢的專業讀者而言,這不僅是一個金融事件,更是一次制度創新的現實演練。如何在企業跨境運營中更好運用政策紅利、金融工具及制度資源,正在成為新階段全球化競爭的新能力。
中巴本幣互換協議的續簽,既是中巴經貿金融協同的階段性成果,也標誌著中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構建“制度朋友圈”的深入推進。面對全球多極化金融格局的到來,政策制定者與市場參與者都需要更深刻地理解本幣合作的戰略價值。對銀行、投資、法務等涉外業務高度活躍的機構而言,這不僅是政策利好,更是結構性機會的前奏。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