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出海新座標:中國電建聯手越南本土龍頭打造製造基地
本文包含AI辅助创作内容
在全球能源結構加速轉型、綠色發展成為共識的時代背景下,中國企業正以更具戰略深度的方式融入區域經濟體系。5月17日,中國電建代表團蒞臨越南寧順省歌那市,就工業園區專案展開深入調研,並與越南本土龍頭企業——中南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計畫聯合開發風電塔筒及鋼結構產品製造工廠。
這一舉措不僅是中企在東南亞可再生能源市場“落地生根”的最新案例,更是中國電建“走出去”戰略從工程承包向產業鏈延伸轉型的重要信號。
越南寧順省作為當地政府重點發展新能源與工業集群的核心區域,近年來正快速吸引外資佈局。根據越南政府近期發佈的調整後的第八次電力發展規劃,寧順省被明確定位為未來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關鍵省份。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產業正迅速崛起,基礎配套與製造能力的提升成為迫切需求。

在此背景下,中國電建越南有限公司與越南中南集團在寧順簽署合作備忘錄,擬在歌那市共建風電塔筒及鋼結構工廠專案。這一專案不僅回應了越南國家發展方向,更借助中南集團的本地資源與中國電建的技術能力,瞄準了新能源產業鏈條中附加值較高的製造環節。
該工廠將主要面向越南本地風電專案供貨,並可能輻射至東南亞及“一帶一路”沿線其他國家,強化區域產能協同效應。中南集團董事長阮三盛表示:“中國電建與中南集團簽署的該專案將快速推動。中國電建目前已在巴地頭頓省設有一處風電塔筒及鋼結構廠區,並在越南持續推進新業務。”
長期以來,中國電建以“工程總承包商”身份深耕海外市場,尤其在水利、電力等領域形成了強大的專案交付能力。但近年來,中國電建正逐步擺脫單一工程承包商的角色,向“投資+建設+運營”的一體化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
此次與中南集團合作共建工廠,意味著中國電建正在延伸其在越南的價值鏈,從工程服務向本地產業落地邁進。這種轉變,折射出中國電建在全球化發展中“向產業要深度”的新邏輯:不再僅僅是專案承包,而是以產業資本、製造能力和系統解決方案參與東道國經濟建設。
對於東南亞國家而言,合作方不再只是“建設者”,而是“共同發展者”。這種模式將本地化製造、就業創造、稅收貢獻等利益因素納入中國企業的海外佈局中,提升了專案的可持續性與政策獲得感,也為未來更大範圍的產業鏈轉移提供了示範樣板。
為何是越南?答案並不複雜。在產業梯度轉移、國際貿易格局重構背景下,越南憑藉其勞動力成本優勢、地理位置優越、對外開放政策穩定,日益成為中資製造企業出海首選。
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領域,越南政府持續釋放政策紅利。越南國家開發銀行(VDB)與寧順省人民委員會本周聯合主辦投資對接及國家投資信貸政策落實會議,正是為新能源產業引入戰略資本與製造能力鋪路。
對於像中國電建這樣的企業而言,這既是擴展海外產能的窗口,也是將“中國經驗”輸出的舞臺。從2021年在越南南部巴地頭頓省設立首家風電塔筒及鋼結構製造工廠,到如今向寧順省複製拓展,中國電建已在越南形成完整的專案開發與製造體系佈局,其本地化運營能力也顯著增強。
1. 供應鏈本地化成風
隨著中資企業在海外持續深化製造佈局,單純的跨境輸送逐步讓位於“海外建廠、本地配套”的模式。這不僅提升了專案回應效率,也在幫助企業規避越來越多的貿易壁壘和地緣不確定性。
風電設備製造、鋼結構生產屬於高資本、高技術含量的產業環節,對地方資源整合能力和本地政商關係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中南集團作為越南本地工程龍頭,在政策溝通與資源獲取方面具備天然優勢。此次合作某種意義上也是中資企業與東道國本地資本融合的典型路徑。
2. 跨境金融需求急劇上升
伴隨工廠落地及專案推進,大量涉及越南盾與人民幣、美元的跨境資金流動將成為金融機構的重要服務場景。包括建設融資、供應鏈金融、稅務籌畫、匯率風險對沖等在內的跨境金融服務需求將快速增長。
特別是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在越南本地分支已具備強大服務網絡,未來可與中國電建形成金融協同。同時,像進出口保險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機構也可介入產業鏈融資體系,共同助推專案高效落地。
3. 合規、法務與會計服務前置化
隨著專案落地向長期化、資本化方向發展,稅務籌畫、法務合規及跨境會計服務的重要性愈發突出。如何確保投資審批、用地許可、稅收優惠、勞工管理等環節的風險控制,考驗專業服務機構的綜合能力。
對於活躍在中國出海業務一線的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而言,越南等東南亞市場將成為下一輪重點爭奪地帶。誰能提供更系統、更前置的合規規劃服務,誰就能在中資企業出海浪潮中佔據主動。
中國電建落子寧順,不僅是一項製造投資,更是中國企業轉型參與區域綠色發展的真實寫照。從“輸血式”專案輸出,到“造血式”產業落地,中國企業出海的思路正在升級。
這背後,是政策對接、金融支持、產業協同的三重驅動,也是中企海外競爭力從“施工能力”向“系統集成能力”的躍遷。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