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出海新坐标:中国电建联手越南本土龙头打造制造基地
本文包含AI辅助创作内容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绿色发展成为共识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正以更具战略深度的方式融入区域经济体系。5月17日,中国电建代表团莅临越南宁顺省歌那市,就工业园区项目展开深入调研,并与越南本土龙头企业——中南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联合开发风电塔筒及钢结构产品制造工厂。
这一举措不仅是中企在东南亚可再生能源市场“落地生根”的最新案例,更是中国电建“走出去”战略从工程承包向产业链延伸转型的重要信号。
越南宁顺省作为当地政府重点发展新能源与工业集群的核心区域,近年来正快速吸引外资布局。根据越南政府近期发布的调整后的第八次电力发展规划,宁顺省被明确定位为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省份。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产业正迅速崛起,基础配套与制造能力的提升成为迫切需求。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建越南有限公司与越南中南集团在宁顺签署合作备忘录,拟在歌那市共建风电塔筒及钢结构工厂项目。这一项目不仅响应了越南国家发展方向,更借助中南集团的本地资源与中国电建的技术能力,瞄准了新能源产业链条中附加值较高的制造环节。
该工厂将主要面向越南本地风电项目供货,并可能辐射至东南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强化区域产能协同效应。中南集团董事长阮三盛表示:“中国电建与中南集团签署的该项目将快速推动。中国电建目前已在巴地头顿省设有一处风电塔筒及钢结构厂区,并在越南持续推进新业务。”
长期以来,中国电建以“工程总承包商”身份深耕海外市场,尤其在水利、电力等领域形成了强大的项目交付能力。但近年来,中国电建正逐步摆脱单一工程承包商的角色,向“投资+建设+运营”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此次与中南集团合作共建工厂,意味着中国电建正在延伸其在越南的价值链,从工程服务向本地产业落地迈进。这种转变,折射出中国电建在全球化发展中“向产业要深度”的新逻辑:不再仅仅是项目承包,而是以产业资本、制造能力和系统解决方案参与东道国经济建设。
对于东南亚国家而言,合作方不再只是“建设者”,而是“共同发展者”。这种模式将本地化制造、就业创造、税收贡献等利益因素纳入中国企业的海外布局中,提升了项目的可持续性与政策获得感,也为未来更大范围的产业链转移提供了示范样板。
为何是越南?答案并不复杂。在产业梯度转移、国际贸易格局重构背景下,越南凭借其劳动力成本优势、地理位置优越、对外开放政策稳定,日益成为中资制造企业出海首选。
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越南政府持续释放政策红利。越南国家开发银行(VDB)与宁顺省人民委员会本周联合主办投资对接及国家投资信贷政策落实会议,正是为新能源产业引入战略资本与制造能力铺路。
对于像中国电建这样的企业而言,这既是扩展海外产能的窗口,也是将“中国经验”输出的舞台。从2021年在越南南部巴地头顿省设立首家风电塔筒及钢结构制造工厂,到如今向宁顺省复制拓展,中国电建已在越南形成完整的项目开发与制造体系布局,其本地化运营能力也显著增强。
1. 供应链本地化成风
随着中资企业在海外持续深化制造布局,单纯的跨境输送逐步让位于“海外建厂、本地配套”的模式。这不仅提升了项目响应效率,也在帮助企业规避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和地缘不确定性。
风电设备制造、钢结构生产属于高资本、高技术含量的产业环节,对地方资源整合能力和本地政商关系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中南集团作为越南本地工程龙头,在政策沟通与资源获取方面具备天然优势。此次合作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资企业与东道国本地资本融合的典型路径。
2. 跨境金融需求急剧上升
伴随工厂落地及项目推进,大量涉及越南盾与人民币、美元的跨境资金流动将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服务场景。包括建设融资、供应链金融、税务筹划、汇率风险对冲等在内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将快速增长。
特别是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越南本地分支已具备强大服务网络,未来可与中国电建形成金融协同。同时,像进出口保险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也可介入产业链融资体系,共同助推项目高效落地。
3. 合规、法务与会计服务前置化
随着项目落地向长期化、资本化方向发展,税务筹划、法务合规及跨境会计服务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如何确保投资审批、用地许可、税收优惠、劳工管理等环节的风险控制,考验专业服务机构的综合能力。
对于活跃在中国出海业务一线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而言,越南等东南亚市场将成为下一轮重点争夺地带。谁能提供更系统、更前置的合规规划服务,谁就能在中资企业出海浪潮中占据主动。
中国电建落子宁顺,不仅是一项制造投资,更是中国企业转型参与区域绿色发展的真实写照。从“输血式”项目输出,到“造血式”产业落地,中国企业出海的思路正在升级。
这背后,是政策对接、金融支持、产业协同的三重驱动,也是中企海外竞争力从“施工能力”向“系统集成能力”的跃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