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续签本币互换协议,释放全球金融稳定与人民币国际化双重信号
本文包含AI辅助创作内容
5月13日,在全球目光聚焦中拉经贸合作的重要时刻,中国人民银行与巴西中央银行续签本币互换协议,金额高达1900亿元人民币/1570亿巴西雷亚尔,协议有效期五年,经双方同意可延展。这一协议的签署不仅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更是中巴深化金融战略协同、共建稳定国际金融秩序的重要落子。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全球多极化趋势愈加明显,美元霸权所带来的外溢风险日益受到各国警惕。中巴本币互换协议的续签,不仅将直接推动人民币在巴西及整个拉美市场的使用深化,也凸显出全球“去美元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意义。
本币互换协议最初起源于金融危机时期的流动性应急机制安排,其核心在于通过货币互换增强各国央行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中国人民银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陆续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签署本币互换协议,截至目前,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达成协议,总规模约4.5万亿元人民币,覆盖全球六大洲。
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本币互换的功能早已超出“危机应对”的范畴,逐渐转向战略性协同合作工具。特别是在当前美元货币政策外溢效应频发、美联储加息周期尚未见底的背景下,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成为全球“金融安全网”的有力补充。其作用不仅限于提供短期流动性,更是在制度安排层面为贸易投资稳步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巴西作为拉丁美洲最大经济体,不仅资源丰富、产业多元,更是“金砖国家”框架下与中国长期战略协作的重要伙伴。过去15年,中国始终是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巴双边贸易额已超过1500亿美元,中国大量进口巴西的大豆、矿产、原油等大宗商品,同时对巴出口机电设备、新能源产品等制成品,产业互补性强,贸易需求稳定。
在此基础上,双方央行推进本币互换合作,体现出高层战略互信与金融制度层的深度融合。这种机制安排,为两国企业在面对美元波动、汇兑成本上升等不确定因素时,提供了稳定的本币结算和融资渠道,有效降低跨境交易成本、缓解结算风险。
对中资银行而言,此类协议的制度支持将提升人民币跨境金融产品在巴西的接受度,也有助于推动更多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开拓拉美业务。在人民币结算、贸易融资、本币债券发行等多个金融子市场,中巴本币互换机制都可能成为关键的制度支撑点。
人民币国际化不走“美元复制”路线,而是强调“实用主义+制度互信”的独特路径。在这一逻辑下,推进跨境人民币使用的核心,在于“可获得性、可用性、可回收性”三个维度的持续提升。而本币互换协议正是支撑这三大核心要素的关键基础。
根据背景信息,香港金管局于2025年初已启动10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人民币贸易融资流动资金安排,实质上也是央行互换机制的下沉应用。从市场反馈来看,香港本地银行使用积极,企业融资便利显著提升。对比之下,巴西央行在中巴本币互换协议框架下,完全可以构建类似人民币融资工具,为巴西本地企业在对华出口、合作项目融资中提供“人民币直接融资通道”。
未来若人民币在巴西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巴西的商业银行及企业将更有动力在中巴贸易中主动采用人民币结算,而非传统的美元中转路径。这一过程,将在实质上减少对美元的路径依赖,提高交易效率,也有助于人民币在拉美整体区域的“圈层扩散”。
从全球角度看,中巴本币互换协议的续签,其实是新兴经济体在重塑全球金融秩序过程中的一个缩影。过去几十年,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元的高度依赖曾被视为理所当然,但近年来,包括中国、巴西、印度、沙特等多个新兴国家都在探索以本币结算、本币融资为基础的金融合作新路径。
中国人民银行与海外央行的本币互换网络,正是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扮演“稳定器”与“促进器”双重角色。中巴货币合作的深化,为人民币与拉美区域本币之间构建“货币通道”打下了基础,也将为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外的海外市场拓展带来更大金融保障空间。
对于关注国际市场走势的专业读者而言,这不仅是一个金融事件,更是一次制度创新的现实演练。如何在企业跨境运营中更好运用政策红利、金融工具及制度资源,正在成为新阶段全球化竞争的新能力。
中巴本币互换协议的续签,既是中巴经贸金融协同的阶段性成果,也标志着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构建“制度朋友圈”的深入推进。面对全球多极化金融格局的到来,政策制定者与市场参与者都需要更深刻地理解本币合作的战略价值。对银行、投资、法务等涉外业务高度活跃的机构而言,这不仅是政策利好,更是结构性机会的前奏。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