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儲能合作升溫,華為攜手Albasolar加碼歐洲能源轉型
近年來,隨著歐洲工商業用電成本持續高企、碳中和轉型壓力不斷加劇,如何優化能源結構、提升企業能源自給能力,成為橫貫政府、企業與資本市場的共同課題。近日,一則關於華為數字能源與義大利本土光伏系統商Albasolar達成戰略合作的消息,引發業內廣泛關注。
此次合作重點圍繞工商業儲能系統(BESS)展開,雙方將共同開發集儲能系統與能源管理系統(EMS)於一體的解決方案,服務義大利本土中大型工業企業,推動能源優化、自發自用專案的商業化落地。
據合作方Albasolar介紹,此次攜手華為,正是出於技術能力與市場訴求的高度契合。華為數字能源作為中國領先的智能能源解決方案供應商,近年來在太陽能發電控制、新一代儲能技術等方面積累深厚,不僅擁有穩定的逆變器產品體系,更在AI驅動的EMS領域實現多次技術迭代。而Albasolar則立足義大利本土市場,深耕電力自發自用系統的設計與實施,熟悉本地政策、施工與監管體系,在工業用能優化方面具備豐富專案管理經驗。

雙方計畫在意大利展開多層次合作,其首個示範專案已選址於皮埃蒙特大區Ceresole d’Alba市的GAI Macchine公司,該企業為義大利本土知名的灌裝設備製造商。示範專案將部署一套4.4兆瓦功率、8.8兆瓦時容量的儲能系統,並配套運行6兆瓦的光伏發電系統。該系統將支持企業開展削峰填穀、能源調度、動態用電策略執行等操作,以最大限度實現能源自給、降低能源支出,同時提升用電穩定性與能源安全性。
從數據角度看,8.8兆瓦時的儲能系統可支撐GAI Macchine在多小時高負荷生產期間無需外購電力,有效緩解義大利工業企業普遍面臨的“白天用電貴、晚上難調峰”的難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前歐洲BESS市場對中國技術路徑的高度認同。
華為並非孤例。事實上,中意能源科技合作近年頻繁加深,義大利已成為中國儲能企業在歐洲落地的前沿陣地。就在不久前,義大利能源公司Eiko Power與中國三晶電氣(SAJ)達成協議,計畫在倫巴第大區共同開展儲能系統的生產與本地化服務。另一家義大利能源企業Energy S.p.A.也已牽手中國儲能電芯製造商派能科技(Pylontech),在威尼托大區推進BESS工廠的首期建設。
這種合作模式並非“技術+銷售”的簡單輸出,而更像是一種“雙向嵌套式合作”:中方提供產品與技術,意方提供市場與管道,雙方共同承擔系統集成、本地化生產、專案開發與運營等關鍵環節任務。在碳排放監管趨嚴、電價波動劇烈的歐洲能源環境下,這種“從源頭到終端”的合作路徑,顯然更具可持續性與複製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地緣政治與貿易關係複雜化背景下,部分中國企業雖在形式上遭遇行業組織排擠,但市場邏輯依然主導合作意願。Albasolar公開表示,與華為的合作建立在“技術主導與市場驅動”的基礎之上,外部因素不會改變本地客戶對優質解決方案的選擇標準。
從宏觀環境來看,歐洲BESS市場正進入戰略加速期。根據Wood Mackenzie發佈的數據,截至2024年底,歐洲儲能市場新增裝機容量將突破12GWh,其中超過40%來源於工商業與分佈式場景。特別是在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光伏+儲能的組合方案正快速滲透製造業、食品加工業、高端設備製造業等用電密集行業。
以義大利為例,其光伏資源分佈優良、建築結構適合分佈式佈置,加之工業用電價格遠高於居民用電,能源自給專案的回報週期普遍優於歐盟平均水準。與此相應,政策層面也在積極鼓勵儲能系統部署,如國家層面已設立專門儲能投資基金,鼓勵本地企業採用綠色能源。
這正是中國企業的機會窗口。中國廠商不僅在電芯成本、系統集成能力、EMS智能化等方面全球領先,還在產品交付速度、方案定制效率方面形成顯著優勢。相較歐美企業動輒18個月以上的專案週期,中國方案普遍可以控制在9個月內交付,極大契合歐洲企業“低碳+降本”的雙重目標。
儘管個別行業組織試圖將技術合作政治化,但技術路徑最終仍將服務於市場效率與企業利益。從此次華為與Albasolar的合作可以看出,在實際專案落地中,中意雙方的務實精神遠勝空洞爭議。通過系統性合作構建起的信任機制,正是未來中歐能源科技協同創新的關鍵抓手。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把握歐洲“能源轉型+自主可控”雙重浪潮帶來的機遇,將不僅僅是產品走出去,更是能力、品牌、標準的全面輸出。而對於義大利乃至整個歐洲市場來說,能否與中國科技企業建立穩定、長久的合作機制,亦將決定其能源系統能否真正實現高效轉型與經濟韌性提升。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