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錫到西澳,中設國聯邁出清潔能源“出海”關鍵一步
在全球能源轉型與碳中和目標不斷推進的背景下,中國清潔能源企業加速“出海”,不僅輸出設備與工程,更輸出理念與解決方案。2025年5月10日,中設國聯與澳大利亞Tonic Group(TG)及Precious Iron(PI)在無錫共同簽署西澳Binningup光伏專案合作協議,為中國企業深度參與國際可再生能源市場提供了一個重要範例。


此次簽約儀式在江蘇無錫舉行,華光環能副總經理黃毅,中設國聯董事長楊樂、總經理趙暉、副總經理吳鐵,TG總經理Robert Clements、新能源事業主管Bing Wei,以及PI董事長丁永剛、總經理潘立裏等悉數到場,展現了三方對該專案的高度重視與戰略期待。

根據協議,三方將共同開發位於澳大利亞西部Binningup工業園區附近的光伏發電專案,一期計畫使用約87公頃土地,建設直流容量85MWp、交流容量75MW的牧光互補光伏系統。專案將配置50%容量、持續時間2小時的儲能系統,具備先進的電力調度能力與削峰填穀功能。
在電力銷售模式方面,該專案創新性地採用“雙軌”策略:50%的發電量進入市場參與現貨交易,另50%通過與當地高能耗用戶簽署電力購買協議(PPA)的方式直接售電。這一設計不僅優化了收益結構,也增強了專案在電力市場波動下的抗風險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三方將在合作框架下設立合資企業,全面負責專案開發、建設、運營管理等全生命週期事務。
中設國聯:作為中國本土綜合型工程與能源服務提供商,中設國聯在EPC執行力、系統集成和專案管理方面經驗豐富,承擔著設計、技術與執行的中堅角色;
Tonic Group(TG):澳大利亞本地企業,熟悉政策環境、土地管理、電力市場交易規則,是連接專案與澳洲市場的關鍵橋樑;
Precious Iron(PI):在資源開發與產業協同方面具有深厚積累,將為光伏專案引入穩定的大型工業用戶,助力實現電力就地消納。
三方分工明確、互補協作,使專案不僅具備技術先進性,也符合澳洲本地化政策、市場機制與環保監管要求,增強了實際落地與長期運營的可行性。

地理與政策優勢疊加
Binningup位於西澳大利亞州沿海區域,具有年均日照時長長、太陽能輻射強度高的天然條件。更重要的是,西澳州政府近年來在推動新能源發展方面頻頻加碼,出臺多項補貼、上網政策與市場改革措施,為可再生能源專案提供制度支持。
“牧光互補”體現生態理念
專案採用“牧光互補”方案,預計將在光伏板下方種植牧草並開展養殖活動,在發電的同時不佔用額外土地資源,踐行綠色迴圈發展理念。這種模式已在中國多個省區成功試點,在海外落地尚屬先例,具有強烈的示範效應。
儲能系統提升收益穩定性
配套50%容量、2小時時長的儲能配置,將使專案具備削峰填穀、錯峰上網的能力,在澳大利亞電價峰穀差日益擴大的市場背景下,有效提升整體電價收益水準。
電力銷售機制更市場化、更穩健
一半電量通過PPA協議實現直售,鎖定穩定現金流;另一半進入市場化交易,捕捉高電價時段盈利空間。這種“雙輪驅動”模型,既符合當前澳洲能源市場走向自由化的趨勢,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收益保障與增長彈性。

對中設國聯而言,此次簽約並不僅僅是一個單體專案的合作,而是其戰略版圖從國內工程總包商邁向“全球新能源解決方案提供商”的關鍵一步。
在中國工程企業“出海”歷史中,早期以工程承包為主,更多依賴低價中標與規模優勢。而近年來,尤其是在清潔能源領域,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通過投資、合資、PPA綁定等方式,將服務鏈條延伸到開發、建設、運維與金融等全流程,深度參與所在國能源結構調整進程,真正實現“嵌入式參與”。
此次中設國聯選擇與TG、PI合作,通過本地化合資公司推進專案運營,是中國企業應對澳洲複雜准入機制、環境監管和社區協調需求的重要戰略選擇,展示了成熟的國際化思維與運營機制。

隨著全球能源格局加速演變,澳大利亞等傳統礦產資源出口國也在積極重構能源系統,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中資企業若能結合自身工程優勢、製造能力與靈活的商業模式,不僅能輸出設備和技術,更可以參與新能源資產本身的運營與價值創造。
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30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將超過450GW,而澳洲、新西蘭、中東、非洲等地區的市場潛力將持續釋放。中設國聯在西澳專案的佈局,正契合這一長期趨勢,是“走出去”到“走進去”的階段性突破。
中設國聯牽頭的Binningup光伏專案,不只是一個發電專案,更是中國企業輸出新能源開發經驗、參與全球綠色轉型、構建跨國合作新範式的縮影。在未來的國際清潔能源競爭中,真正具備系統設計能力、跨文化合作經驗與市場化運營機制的中國企業,將脫穎而出,贏得更大的全球舞臺。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