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东北非到全域非洲:通威如何以光伏技术撬动埃及能源转型?
2025年初,通威股份与ACO、IRSC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公司及阳光电源联合签署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框架协议,宣布将在埃及共同建设总装机容量达75MW的太阳能光伏项目。这一项目不仅体现了中国光伏企业“走出去”的能力边界持续拓展,更为中东北非地区的绿色转型注入了新的确定性力量。
事实上,此次战略签署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对过往合作成果的延续与深化。
早在2024年初,通威就已与ACO在埃及签署首份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在中东北非地区的合作初见成效。2025年,通威与ACO继续加码,不仅在中东和西非稳步推进现有项目,更将合作边界拓展至东非,标志着双方正式从区域试点走向全域覆盖,为构建非洲光伏生态奠定坚实基础。

ACO首席执行官Aya Zanaty在签约仪式上的表态耐人寻味:“这份协议不仅展示了各方的专业能力,更体现了我们共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承诺。项目的模式具有高度可复制性,为埃及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一句“可复制性”,清晰传递出合作方将埃及视为“非洲样板工程”的战略定位。
本次光伏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为75MW,在当前埃及电力结构中虽非“大体量”,但意义重大。埃及的“2030愿景”将清洁能源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柱,而太阳能作为高日照地区的理想能源形式,其战略价值正在持续被放大。
通威将作为核心技术供应方,为项目提供高效、可靠的太阳能组件。这一角色非同小可,不仅要求产品本身在转换效率、稳定性等核心技术参数上具备国际领先水平,还要求企业能够在海外项目中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交付能力。
数据显示,通威当前拥有全球领先的垂直一体化制造能力,其电池片转换效率多次刷新行业纪录。此次输出至埃及的组件技术方案,预计将包括新一代TOPCon电池技术及增强型双面发电组件,足以应对埃及沙漠边缘地区的高温、高辐照挑战。
从微观来看,ACO负责的系统集成能力也为本项目的本地化落地提供了极强支撑。作为埃及本地的清洁能源整合企业,ACO熟悉当地政策、土地、并网、电价机制,有助于四方力量高效协同,实现清洁能源工程的可持续运营。
通威股份光伏商务部中东北非销售负责人张瀚文在签约仪式上强调:“此次合作不仅是项目建设,更是技术、信任与愿景的再度交汇。”这句话传达出一个深层逻辑:在国际能源合作中,技术是门槛,信任是黏合剂,愿景则是可持续合作的核心驱动力。
本项目的签署,也凸显了“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模式逐渐成形。埃及政府希望通过引入先进的绿色能源技术,加速能源结构优化,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而中国企业输出的已非单一产品或设备,而是一整套清洁能源开发—投资—落地—运营体系,形成对接当地政策的“组合拳”模式。
这一模式,既满足了埃及政府的长期绿色发展目标,也为中国光伏企业打造“海外样板工程”提供了试验田,更重要的是,强化了中埃之间的经济互信,为未来拓展更大规模能源合作项目积累经验。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观察,通威等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的拓展,正是中国新能源行业“第二曲线”的起点。
随着欧洲光伏市场趋于饱和,美国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中国头部企业正在加快全球布局节奏,尤其是在具备高自然资源禀赋但尚未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兴市场中寻找增量空间。埃及便是这种“光资源充沛+能源结构待升级”的典型代表。
更关键的是,中国企业在非洲光伏布局中,不再只是“卖产品”,而是通过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联合本地企业、共同设计政策对接路径等方式,逐步构建出以中国标准为核心的“绿色生态圈”。这种模式,将使中国企业从传统的出口导向型企业,转型为全球能源转型的系统性参与者。
未来,如果埃及75MW项目能够在建设与运营层面形成成功范式,那么其复制到肯尼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等能源需求旺盛国家的可能性将大大提升。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将从一次次“项目输出”,逐步建立起区域影响力乃至全球话语权。
通威的全球化布局目标是“将先进、高效的光伏技术带到更多有光的地方”。而通过本次与ACO等企业合作的75MW埃及项目,通威正将这一愿景从理念变为现实。
对中国的清洁能源产业而言,非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而以通威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正在以系统化思维、技术硬实力与合作开放态度,在这片“阳光大陆”上,谱写新的能源叙事。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